近日,广州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2027—2029年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建议(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中考改革实施意见》)和《2027—2029年广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体育中考实施意见》),并征求公众意见。
其中,最受学生和家长关注的变化为:中考数学满分分值拟提高30分,语文、英语拟提高20分,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历史分值拟降低20分;化学拟降低30分。物理、体育与健康科目分值保持不变。中考录取计分科目保持8科不变,总分810分保持不变,文理科占比保持不变。
征求意见稿一出,家长群出现了“数理为王”的声音,不乏家长急忙开始为孩子物色数学培训班。
针对征求意见的新方案,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正常采访了多位家长、老师,了解各方观点。有家长认为,《中考改革实施意见》向学生发出了强化语数英三门基础学科学习的信号,面对新方案“有人欢喜有人愁”,对理综强的学生而言或是利好。还有家长认为,物理和历史的分值差别过大,容易将高中选科的焦虑前移到初中阶段,不利于让爱好、特长不同的孩子选择自身真正喜欢的科目。
有教师呼吁,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强解释,让公众明确中考改革导向、分值调整后的试题结构、怎么样影响学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勿让分值增减变成机构贩卖焦虑的工具。
市教育局就《中考改革实施意见》等文件征求公众意见,家长们怎么样看待拟落地的新变化?有家长认为,其中的新变化明显向学生发出了要重视语数英三科学习的信号。
家长肖女士对中考各科分值变化表示支持。“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做事就该有主次之分。语数英主科分值提高,势必会让大家放更多精力在这三门上,而这三门也的确是知识体系的主轴。语数联通百科,英语对接世界。道法、历史等科目含大量背诵内容,易随记忆遗忘,这部分知识的价值会逐渐降低。没必要在孩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就占这么多的分值。且理解历史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和基础的世界观,对初中生来说,这可能还稍微早了些,高中再加深难度也不迟。”
家长雷女士认为,从这一新方案可看出,语数英三门基础学科的成绩高低基本奠定了孩子就读高中的层级,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她看来,语文是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基础,如阅读理解能力强弱直接影响数学、英语甚至政治、历史等科目的学习,思辨性语言组织训练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数学是逻辑思维与理科学科的根基,能训练孩子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严谨性,基础数学知识也大范围的应用于理财、数据分析等日常生活技能中;英语首先是一种语言工具,孩子熟练掌握后不但可以拓宽视野,也为将来的留学、科研、就业提供更多选择。道法、历史、化学三科考试分值减少,可能跟三门课程较难学深学透有关。
“作为家长,我对这种改革表示欢迎,也会积极努力配合学校的学习安排,时时提醒孩子重视所有学科的全面学习。”雷女士认为,《中考改革实施意见》从长远来看,一是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相关基础学科招生而服务,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向初中学生再次重申语数英学科的重要性,三者共同构成终身学习的基础框架;同时要将道法及历史等“文综学科”、物理及化学等“理综学科”的学习关联起来,不能偏科。
家长王女士则认为,物理和历史的分值应该一致,至少差别不要太大。“高考物理和历史是‘二选一’,虽然确实选物理的学生比较多,但是因为选考物理在填报志愿时专业选择面更广。有不少学生是基于这一点选考物理的,并不是真的喜欢物理或者物理成绩比历史成绩好。”
王女士认为,中考拉开了物理和历史的分值,某一些程度上是给了一种信号,让更多的孩子去选择物理,甚至将高中选科的焦虑前移传导到了初中阶段。
在她看来,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让每个爱好、特长不同的孩子,都能公平地选择他们喜欢的、擅长的科目。“不能否认数理思维的重要性,但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同样需要很强的思辨和逻辑分析能力。我的孩子目前在读初一,从他的历史练习题来看,早已脱离了单纯的背诵,已经需要一定的高阶思维。”
在王女士看来,热爱和创造才是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但如果考试的指挥棒让那些热爱文科的孩子迫于无奈地花更多的心力去学习他们相对不那么擅长的理科,效果还不一定好,还可能抹杀他们的创造力,对这些孩子来说也是某一些程度的不公平。
家长李女士说,考虑到国家对科学技术人才、创新人才的需求,她能理解中考各科分值的调整变化。但作为孩子文科比较好的家长,她也有点迷茫,“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差异,各自想走的道路都不同,但大学专业选择、考试,都体现了重视理工的趋势,由此倒推,未来文科生的出路在哪?”她指出,新变化可能会让家长重新思考怎么样培育孩子的问题,因这涉及学生的专业选择、职业规划乃至生涯规划,不排除有家长会“从娘胎开始培养小孩子的数理思维素养”。
尹先生家有俩娃,他留意到不少地区近期都在进行中考改革,例如北京中考计分科目由10门减至6门后,他就一直关注广州中考政策会否有变。对于《中考改革实施意见》,他坦言,面对新方案肯定“有人欢喜有人愁”,“家长比较关注新变化对孩子是否有利,比如过往也有家长认为中考文科分值占比太多,头脑灵活但不爱背诵记忆的孩子在中考有劣势。这次广州中考没有计划完全取消历史、化学等所谓‘小四门’学科,但也体现了强化数理学习的倾向。理综强的孩子可能会比较有优势,文综强的孩子则有加强理科学习的压力了。”
在和其他家长交流后,尹先生指出,实际上家长更关注分值变化会体现在考试卷面的何处。例如,数学拉开分数差距的往往是压轴题,分数会增加在哪些题型,压轴难题还是基础题?“要看最后的细则,才能知道这会多大程度影响孩子的备考。”
此外,不少家长也十分关注作为“指挥棒”的中考有变化,这对各所学校的教学节奏、进度、深度将有何影响,学校如何让校内教学和考试跟上中考的变化等问题。
肖女士分享道,若这一新方案落地,她会根据分值调整家庭教育重心。比如,语文学习需广泛阅读、加大阅读量,除增加陪孩子阅读的时间以外,她可能会多和孩子探讨对某一信息或事件的看法,培养小孩子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快速梳理信息的能力;数学方面则会考虑给孩子报培训班,重点激发孩子数学思维,进行拓展训练;英语方面,督促孩子多背单词,训练阅读理解和听说运用,把英语真正用起来。
雷女士则表示暂时不会有具体行动。“孩子初一期中学习测评显示,语文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较弱,本想给他报个培训班查漏补缺,但他不愿意,三番五次拒绝上任何形式的培训班,并表示他懂得学习是他现阶段的头等大事,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升成绩。作为家长,我们也尊重他的选择。”雷女士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阶段性的考试成绩高低虽然能决定一个人短期的学习环境及教育质量,但让孩子在学校授课过程中找到兴趣所在,设定对自己最合适的学习目标,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目标,培养相应的终身学习能力,保持身心健康,成长为一名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家校一起努力的方向。
一位有丰富中学数学教育教导学生的经验的教育管理者对记者指出,光以分值看各科权重,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
中考根据考生排位进行招生录取。在这场排位赛中,影响排名更重要的因素是试题的区分度。因此,分值增减并不一定会影响到学生成绩起落,各科在命题中如何设置题目的区分度,与成绩起落的关联更大。“以数学为例,若分值增加至150分,但试题却区分度不高,有可能150分比120分更好拿。具体来说,这要看分值增加在哪类题型中,试题的区分度有无增加。”
因此,学生和家长需要理性看待分数、区分度、难度之间的关系,不应将焦点仅仅放在分数。
不少家长疑惑,分值变化将多大程度上会影响课堂教学。对此,受访教师指出,实际上,从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基本每一所学校都已经将数学的权重尽可能提高。
就数学这一学科来说,在小初阶段通过大量训练培养了较强计算能力的学生,到了高中,确实存在一定优势,但逻辑思维强的学生到了高二高三往往会有飞跃式进步。“进入高中阶段,能明显感觉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他们在高中进步的潜力有多少。机械性地刷再多题,拼命挤压时间,可能也拿不到高分。反而把一些时间省出来,多实践、开拓视野,让思维灵活起来,可能性价比更高。”
这位受访教师认为,通过提高分值强化大家对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重点在于以中考“指挥棒”倒逼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让一线老师和管理者真正成为主力。例如,上海在2021年中考改革增加了分值为15分的“跨学科案例分析”科目考试,推动一线教师重视跨学科项目教学。
“从高校专业设置到高考学生选科趋势,社会整体对数理科目的重视与日俱增。中考作为‘指挥棒’,也拟通过增加分值强化大家对数学重要性的认知。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学不是一门应用学科,而是一门工具学科。我们通过数学来训练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推理能力,让同学们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进行思维体操,这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从这个方面去理解,通过提高分值强化大家对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实际上并不代表其他学科特别是文科就不重要了。”
如今高考命题体现“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和“无任务,不立题”趋势,近年来逐步加大“解决真实情境问题”这一类型的题目比例,初高需要加强衔接。
“机械性、重复性的刷题效益已经越来越低,靠原来的题海战术,在高考脱颖而出的可能性已经很低。因此,基于各种教育变革和时代的大趋势,我们确实需要深刻思考基础教育到底为什么服务,指导一线教学改变传统机械的教育学生的方式,让孩子们从题海中解脱出来,真正从育人的方面出发。”
此外,不少家长认为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在于让孩子们全面发展,中考调整分值是否一种方向的偏移。对此有受访老师指出,不可忽略中考是“两考合一”,即中考具有筛选和选拔的功能,需要让具有一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孩子能够被选拔出来。
征求意见稿一出,家长群出现了“数理为王”的声音,不乏家长急忙开始为孩子物色数学培训班。
对此,受访老师指出,焦虑的源泉是未知。有关部门有责任、有必要,向公众解释增加的分值会放在哪里、诠释分值比例的具体调整,解释其折射出什么导向和意义,会具象化到怎样的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
例如,数学分值增加到150分,考题会不会进行结构性调整?分值增加在何处,试题是否会更多考查学生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等等。“需要让大家更明确地知道,把孩子压在家里刷题、报培训班已经行不通了,多让孩子参与项目式实践活动,真正发展核心素养。”
否则,单纯公布分值调整,很容易引起公众误会,甚至有可能让中考改革被一些机构所利用,以“数理为王”的名义吸引学生,导致孩子们被盲目卷入“报班潮”“刷题潮”“补习潮”,又陷入“题海”。
受访教师表示,“坦率说,在教学中,我们实际上更希望能看到真正有学习能力的高中生,他们可能并不是在小初阶段被‘鸡’上来的,而是自己会去探索,有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实践能力及较强的逻辑思维的。希望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深刻地去体会、去认知这一新方案所要传递出来的核心要义是什么,而不仅仅看分数,这才是一个相对理智和客观的态度。”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刘晓星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